近日,羅永浩公開吐槽連鎖餐飲品牌,引發(fā)社會各界討論。
“午餐,點了個外賣。”“晚上,煮一包速食湯。”“周末想偷懶?冰箱里還有預制小龍蝦”......
我們的日常,正在被預制菜“包圍”,而隨之而來的,是朋友圈里愈演愈烈的“添加劑恐慌”。吃一頓會不會超標?一周吃幾次會影響健康?今天,我們就來算一筆明白賬。
需要說明的是,關于“預制菜”,爭論非常激烈,但大家心目中卻都有各自不同的定義、或者至少是不同標準的心理界定。我們選擇以較寬泛標準的預制菜定義,來討論一下關于預制菜的健康擔憂。
食品添加劑對健康真的有害嗎?
首先,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:現(xiàn)代食品工業(yè)離不開添加劑。食品添加劑并不全是“有害化學物質(zhì)”。實際上,許多添加劑是從天然物質(zhì)中提取的,并且所有合法使用的添加劑都經(jīng)過嚴格的安全評估。正確認識添加劑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恐慌:
添加劑的功能:可以防止食品腐敗變質(zhì)(防腐劑)、改善口感(調(diào)味劑)、保持營養(yǎng)價值(營養(yǎng)強化劑)等。沒有防腐劑,肉制品更容易腐敗、滋生細菌;沒有抗氧化劑,油脂更容易哈敗;沒有凝固劑、增味劑,豆腐、濃湯寶也就不復存在。
監(jiān)管標準: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(符合GB 2760),在上市前都經(jīng)過了極其嚴格的安全性評估,并設定了“每日允許攝入量(ADI)”。
劑量關鍵:所謂“脫離劑量談毒性是荒謬的”,幾乎所有物質(zhì)過量都會有害,包括天然食物。
吃下多少添加劑才算“過量”?
對于添加劑,吃多少才算“過量”?這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。答案是:對于絕大多數(shù)成年人,偶爾或常規(guī)食用合規(guī)的預制菜,遠達不到“有害”的劑量。
浙江醫(yī)院營養(yǎng)科章小艷副主任技師介紹,關于添加劑攝入頻率和量的問題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和各國食品安全機構都有明確指導:
所以,真正的風險并非來自“偶爾一吃”,而是來自:
1.長期、大量、單一地食用某一種超加工食品。
2.整體飲食結構失衡,把預制菜當飯吃,完全取代新鮮果蔬、五谷雜糧。
面對添加劑,掌握這個度
浙江醫(yī)院營養(yǎng)科副主任技師章小艷表示,現(xiàn)代生活中完全避免添加劑幾乎不可能,也非必要,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整體飲食結構。
1.分級選擇:優(yōu)先選擇新鮮、未加工或最小加工的食物(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新鮮肉、蛋、奶);中等選擇加工烹飪原料(淀粉、糖、鹽、植物油);酌情選擇加工食品(奶酪、咸肉、罐頭水果);限制選擇超加工食品(碳酸飲料、即食面、包裝零食)。
2.學會查看食品成分表,關注:添加劑種類是否過多(特別是人工色素、防腐劑);營養(yǎng)成分表中的鈉、糖和飽和脂肪含量;生產(chǎn)日期、保質(zhì)期和儲存條件。
3.采用“80/20”平衡原則:80%的食物來自新鮮、營養(yǎng)豐富的天然食品,20%可以留給含添加劑的加工食品。這樣既保證了營養(yǎng)攝入,又不會因過度限制而產(chǎn)生心理壓力。
4.孕婦、嬰幼兒和慢性病患者對添加劑更敏感,應更加謹慎地選擇包裝食品,優(yōu)先選擇新鮮食材。
真正威脅健康的往往不是合規(guī)添加劑本身
飲食健康本質(zhì)上是一場與食物關系的重塑——它不是關于絕對純凈的追求,而是關于比例、意識和整體模式的平衡。真正威脅健康的往往不是合規(guī)添加劑本身,而是整體飲食模式向高糖、高鹽、高飽和脂肪和低纖維方向的傾斜。多樣化的飲食、豐富的植物性食物、適量的動物性食品和限制超加工食品,才是健康的關鍵。
希望大家能夠以更加平和的心態(tài)看待食品安全問題,既不掉以輕心,也不過度焦慮。真正的飲食智慧不在于極端排斥,而在于在紛繁的信息中辨別何為平衡,在復雜的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簡單。
關于我們|版權聲明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4151598 | 網(wǎng)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:010-84151598
Copyright ? 2008-2024 by {當前域名}. all rights reserved